杨筠松

杨筠松

杨筠松(834年-900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 后人也称为“杨救贫”。今广东信宜人。唐代风水大师。

杨筠松,唐代著名的地理堪舆学家,被后世尊称为“杨救贫”。他不仅以其卓越的风水学识闻名,更因其将风水术应用于民间,帮助贫者致富而备受推崇。杨筠松的一生,是对风水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懈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卓越贡献。
早年经历与学术成就
杨筠松,原名杨益,字筠松,号救贫,别号玄赤,祖籍广东窦州(今广东信宜市)。生于大唐中和甲寅年(公元834年)三月初八,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便登科及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琼林御库。他在唐僖宗朝担任国师,负责灵台地理事务,成为唐朝著名的地理风水学家。

杨筠松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上,包括《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青囊奥语》、《一粒粟》、《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葬法倒杖》、《天玉经·内传》、《天玉经·外编》等。这些著作系统阐述了风水学的理论,对后世风水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风水术的传播与实践
广明年间(公元880年),黄巢之乱爆发,杨筠松离开京城,先后入昆仑山,后至虔州(今江西赣州)。在虔州,他以地理术行于世,民间称其为“救贫先生”。杨筠松在虔州期间,收曾文辿为徒,传授风水术,使其成为第一个高徒。曾文辿随师云游山川,寻龙捉脉,得杨筠松悉心指点,逐渐通晓堪舆之道。

杨筠松的风水术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他帮助曾文辿在三僚村找到吉地定居,预言其子孙可以世代为官。这一预言后来得到验证,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

形法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杨筠松抛弃了方位本身既有吉凶的信条,提倡因地制宜、因形选择的风水实践方法。他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物、地气、土壤及方向,追求优美意境,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这一理念逐渐演化发展,形成了风水“形法理论”,也称为“峦头之法”。

形法理论肇始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子逸等人,其核心在于形势,强调龙穴砂水的相配。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赣派风水,成为近现代乃至当代风水学者践行的主导理论。

### 晚年遭遇与逝世
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杨筠松病逝于虔州,终年六十七岁,葬于虔州于都寒信峡药口坝。据史书记载,杨筠松晚年不幸为政客所害。当时的虔州诸侯卢光稠有独霸天下的野心,自立为王。卢光稠请杨筠松卜天子地,杨筠松卜得后,卢光稠将其母改葬。然而,在一次宴席上,卢光稠在酒中下毒,企图杀害杨筠松。杨筠松察觉后,带着徒弟回家,但途中毒性发作,最终不幸逝世。

风水文化的传承
杨筠松的风水术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在风水的实践过程中,建筑成为体现风水文化的重要载体。杨筠松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如曾文辿、廖三传、廖金精等,都成为了堪舆学界的知名人物。他们继承和传播了杨筠松的风水文化,使堪舆学在赣南广为传播。

杨筠松被尊称为中国风水术之祖师,杨公风水也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因此成为中国堪舆学的故乡和发源地。历代得到杨公真传的堪舆师大多技艺精湛,他们所堪定的古坟、古墓历经千年而不衰。

杨筠松的一生,是对风水学的巨大贡献。他的风水理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思想,强调峦头形势,主张因地制宜、因龙择穴。他的著作和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杨筠松的风水术,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更为后世的风水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智慧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尊崇。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