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骄杨杨开慧传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乳名霞,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孩童时代: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杨昌济在开慧2岁时出国留学,女儿跟母亲在长沙县板仓乡下度过童年。
1908年,杨开慧7岁时入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现名开慧学校)读书。当时,入学年龄一般是10岁左右,她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但由于学习刻苦,成绩很好。别人问她将来打算干什么事时,她回答说: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后来,父亲来信要她妈妈也进学校读书。她便和妈妈一道,转到离家二十多里的衡粹实业学校,妈妈读实业班,她读附设小学班,母女同校读书,一时传为美谈。辛亥革命后,衡粹实业学校搬到长沙城,开慧又转到板仓附近的隐储女校读书。
青年时代: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后来停学在家,由父亲指导自学。这时,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和好友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罗学璜等到“杨寓”求教,讨论治学做人之道,探求救国救民之理。杨开慧因此结识毛泽东。
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又举家北迁。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开始相爱。
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湖南长沙。不久,在父亲的朋友李肖聃的大力帮助下,进入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读书。
1920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得知书社缺经费后,还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同时她还参加了书社的工作。
1920年9月,杨开慧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革命岁月:1921年夏,毛泽东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根据中共一大精神,中共湖南支部建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作为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毛泽东兼主任。这一年,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党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成了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小吴门外的清水塘22号,这也是区委所在地。她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收集工运动态和秘密情报。她经常接待各地来访的工人代表,热情向他们宣传党的主张。同时照料毛泽东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杨开慧当时把她母亲也接来跟着住在一起。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
1924年6月,杨开慧带着毛岸英和毛岸青也来到上海,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并同向警予一起组织女工夜校。
1925年2月,杨开慧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同年12月,杨开慧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
1926年,随毛泽东在广州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
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杨开慧按照党的安排,带着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边界的地下武装斗争,努力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被捕牺牲: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当晚凌晨80余人团团包围了杨开慧的家。她被逮捕时,连同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她先被关在国民党的“清乡司令部”,怕有人劫狱,又转移到长沙陆军监狱。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杨开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极度悲伤,强抑内心悲痛,挥笔致函杨老夫人及杨开慧的亲属,沉痛地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款为杨开慧修墓立碑。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请教毛泽东“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主要作品:《偶感》
杨开慧隐蔽于板仓老家时,曾写《偶感》诗一首,1982年修缮故居时才得发现。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杨开慧三篇短文重现:2015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癌症研究中心高级统计分析员李忠泽意外发现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收藏着杨开慧1921年发表的三篇短文,分别是《致某公书》、《随感录》和《先父事略》。
2001年,时任人大副委员长彭珮云在杨开慧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报告说,杨开慧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优秀党员之一,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在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还是在白色恐怖的岁月,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追随毛泽东同志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她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大义凛然、从容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我们纪念杨开慧烈士,就是要学习她为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真理而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学习她热爱祖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学习她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精神。
杨开慧不仅因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泽东的忠贞的妻子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也因身为“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义教子的好母亲”而备受当地居民的颂扬。
2009年9月10日,杨开慧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纪念馆:杨开慧纪念馆位于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
长沙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杨开慧烈士英勇就义80周年暨毛岸英烈士为国捐躯60周年,于2008年开始新建杨开慧纪念馆(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室),2009年建成,2010年11月16日正式开馆。杨开慧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纪念馆分三层,一层为杨开慧烈士生平业绩陈列——《骄杨颂》: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诚革命的好党员;二层为杨昌济生平事迹展览——《欲载大木柱长天》,和毛岸英、毛岸青生平事迹展览——《骄杨之子》。三层为后续陈列布展区。
图书: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7年1月正式出版了《毛泽东与杨开慧》一书,通过大量资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情感世界中的毛泽东与杨开慧,让读者了解到毛泽东与杨开慧是热恋中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侣,更是革命道路上肩并肩的战友。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