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峒首领杨再思传

杨再思(860—954),侗族,湖南靖州人,唐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生,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九十四岁。
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杨再思出生靖州。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朱晃废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杨再思之父杨央率领盘踞会同、绥宁、洪江及靖州一带侗族高伊古儿部(侗语意为西部之头,史称叙州蛮)壮大,杨再思任首领后,在五溪地区建立峒制,逐步统一十峒,亦称五溪长史。
昭宣帝,自称皇帝。杨再思发誓不奉梁,亦不附楚,仍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号,众奉为诚州刺史,威名日盛,被称为令公。杨再思坚持奉唐正朔,改叙州为诚州,诚心固守,自封“诚州牧”。使用唐哀帝“天佑”年号,村寨使用唐规、唐款,在西南腹地创建忠于唐室的藩镇,以功受唐诰封为“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梁乾化二年(912),杨再思私改叙州为诚州,并自封“诚州牧”。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并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境内峒区各部的团结和融合,从此叙州蛮进行兴盛时期。
后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杨再思第一夫人韩氏逝世,诰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杨政隆、杨政滔、杨政修。唐末帝李从珂表彰杨再思丰功伟绩,授银青光禄大夫、诚州刺史、左仆射尚书,食邑一万二千户。
后晋天福年间(937—944),杨再思领导征西、平南两大战役,将来犯界之南汉在黔粤交界击退,凯旋而归。与西部诸峒酋长在平南一战,使诸峒各部巍然具服,并联诚州。
后晋天福九年(944),杨再思年迈,已是八十四岁高龄,自感心力不济,遂将权交与十子分管,二子杨政滔主管军权,七子杨政岩主管政权。杨再思有十子,各为酋长,称为“十峒蛮酋”。三子杨政修,管辖今绥宁、城步、新宁、武冈等峒寨地区。当时属叙州蛮徽州赤水峒,故称“赤水峒主”。
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杨再思逝世,享年九十四岁。葬於黎平县长岭岗。
有宋以来,再思裔孙即为湘西、黔东等地之土著大族、当地首领,后为各地世袭土官,对当地社会之稳定,生产之振兴,文化之发展,不无贡献。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马楚政权灭亡后,杨之七子正岩将“飞山蛮”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剑河、岑巩、镇远、三穗、从江、榕江、玉屏及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杨再思团结各州的兄弟民族归顺朝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经久不衰。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