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总谱》谱序

家乘族谱,是基于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继承。

杨氏始祖认定问题困扰族许久,各支系宗亲们对于始祖之争甚嚣尘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争议包括不仅限于叔虞、杼、杨姞国、尚父、宣王曾孙、伯侨、羊舌肸等等。始祖的认定,是统族修谱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正视历史因素遗留下来的问题,只要是人为的事情,都有出错的可能,就应当理智辩证的看待,故不揣浅陋,从姓氏来源和族谱流传两个方面来谈谈管窥之见。
有人认为,周朝分封制封爵封国(邑)就称氏,且“氏”也是嫡长子世袭的专利。其实非也。宋镇樵撰“通志氏族序”中云:“春秋之时诸侯称国,未尝称氏,惟楚国君,世称熊氏,荆蛮之道也。”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他在《亭林文集·原姓篇》云:“周代国君无氏,不称氏而称国。”又云:“古人之氏无以国为氏者,其出奔他国然后以本国为氏。”以郑、杨、韩三姓之来源可证,而非谬也。
羊舌肸,也是部分支宗族谱中尊奉为始祖的主流。羊舌肸字叔向,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史书有记载,他活跃在战国时期周景王(约公元前544―前520年)时,距周幽王(约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尚父封杨候之国已有近三百年了,当时并未曾称为杨氏,而在尚父杨侯国灭后,羊舌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这段时期内,史料就已经有秦将杨孙伐郑驻边之史料记载。
由此可见,周朝的分封制是封爵封地(国或邑),并没有封氏赐姓。早期源自母系的姓,既有明血统别婚姻之功能,大多数庶民尤其是诸侯卿大夫家族的男子都应有姓,否则“别婚姻”就无从谈起。男子称氏用来明贵贱,诸侯卿大夫的爵位封地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还需命“氏”来显贵吗?
在西周王朝兴盛时期,姬姓子孙能不以姓姬为荣吗?所以当国灭爵失之后,子孙有的被迫迁移,有的留在原地成为别国的臣民,为了纪念和显示家族的高贵,遂以祖爵或原封地为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即以职业、居地为氏的庶民家族所操的职业、居所就是当时的职业、居所,不可能也不必要称氏,只有由于家族人口多了,或由于时局的变化,举族或部分要改行或迁移别处,为使子孙后代知道家族的来源,遂以职业或居地为氏,也是同样道理。
杨氏受姓的多种说法,不管是诸侯王国之封地,还是大夫士卿之采邑,都曾几度灭又几度封,灭时,逃亡出去的族人们为怀念以杨为姓,封时,蜂拥进入杨地的人们为尊崇也以杨为姓。
周朝分封制既没有封氏赐姓,以封爵赐地之第一人为某氏始祖之说也就站不住脚了。任何姓氏的始祖及其分衍各地开基始祖,都不是授封或自封,而是后代“尊奉”的。
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为显示姓族的声望和源远流长,上溯至时间较早、名气较大的祖宗为始祖是极平常之事。“氏”的生成、变迁、最终演化成姓,是非常频繁复杂多变的过程,并无固定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东周王室日渐式微,徒有虚名焉。其权力地位与一般诸侯国无异。诸侯国之间甚至内部互相倾轧、互相残杀,生生灭灭,一块封地被封了又赐,几易其主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而生的“氏”也不断产生,经常更替。西周始封爵者其后代世袭爵位除嫡长子、长孙外,其他子孙是依嫡庶和世次而递降的,至三世公孙之后没有爵位和封地者,其子孙就以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些氏演变为姓,则始封爵位者就成为多姓的共祖了(姬叔虞衍延就有杨姓、晋姓、韩姓、何姓、温姓、贾姓、简姓、曲姓、解姓、侯姓、栾姓、席姓、先姓、谷姓、冀姓、步姓、籍姓、阎姓等等多支姓氏源流)。
魏晋南北朝时,官修谱牒是维护士族门阀地位,用于选官和婚姻时考核评价门第高低的工具。唐朝推行科举制度,但门第观念却变本加厉,唐太宗为提高出身贫贱的皇亲新贵和关陇士族的门阀,设官编修《士族志》。武则天同样为了抬升武氏及当朝权贵的门第,下令编撰《姓氏录》,使唐朝谱牒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但与庶民百姓关系不大,体例也与宋朝之后的谱牒不同。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仍,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谱牒遭焚,荡然无存。
宋朝的谱牒在著名士大夫范仲淹、欧阳修、苏洵等名士的推动下,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为宗旨的家谱编修才逐渐进入庶民百姓家,世系采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为始祖。至明、清谱牒才逐步发展为“大宗之法”,世系动则上溯十几世、几十世,把同姓历代名人都囊括其中。虽有攀附之嫌,然不如此,史书中能找到几个庶民祖先的名字?微信6570139
宋朝以后,朝廷鼓励民间修谱,亦不干预。但清朝“文字狱”风行时,仅乾隆一朝就发生了两次“谱禁”高潮,其禁令中有,禁止妄自攀附古代帝王、圣人为祖先,只能以五世祖或始迁祖为始祖。所有新编家谱都要送审,很多遭受删改甚至毁版的厄运。受此打击,“大宗之法”不得不衰落式微。直至清末,民国时期,才又兴盛起来,近二十多年来才是历史上最繁荣时期。
古时战火纷飞在社会极度混乱背景下避乱隐世,即使带着祖谱,在离乱中也难免丢失,更何况满清对汉族实行严酷的统治,文字狱时族谱书籍中的支言片语很可能引来灾祸,轻则抄家重则灭族,使得所有家乘族谱更加不敢明载实录了,大部分族史秘闻仅靠老辈人口耳相传,其真实可靠性可想而知。
而且,在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下,族谱许多世系只有单传,原因无非是:嫡出正宗登谱,非嫡庶出不入谱;重男轻女,亲女不入谱,养子义子可登谱;受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嫡子夭折或无后,过继的嗣子祧子可登谱,等各种原因造就,如果非得纠结于血缘羁绊,则万事不可为矣!
全世界华人的共识,尊奉黄帝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族谱是文化上的认同与精神的继承,而非生特学血缘上的契合。做为一个四千多万人口的姓氏大族,肯定不是某一位发源始祖一人一家之功繁衍而来的,而应是多地杨国杨邑杨县几经封灭,杨氏国民族裔四散播迁才可繁衍出来如今这样庞大的族群。几千年下来,所有史料证据都变被湮灭尘封,所谓始祖亦变成了后世族裔尊奉之精神象征。过多执着于始祖血缘之争不利于宗族和睦团结,故不对发源始祖做确切定论,族人自行考辨。
本届主修人员虽文化水平有限,但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浩瀚如烟的存世古籍中窥悟万一,走访了多个省市,调查、收集借阅、誊抄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及以得到其他宗系杨氏族谱为辅证,汇总所有关于涉及杨家先人的历史资料,丰富了从起源至今天杨家先祖部分著名人物事件时间地址等生平事迹,尽量还原杨氏宗族三千多年发展历史。
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将历史事件、先祖、族亲姓名及内容等撰写准确,但毕竟数据庞大,错误难以避免,杨氏总谱网站www.yangs.yqes.cn,微信6570139敬请全体宗亲海涵!

分类: 杨氏总谱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