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迁世界之播迁港台

杨氏入台先驱及其子孙繁衍情况初探:台湾古称夷洲,又称琉球,秦汉以来就与大陆交往频繁,史载三国时,吴将军卫温、诸葛直曾率甲士万人浮海到夷洲考察。南宋时澎湖隶属福建路晋江县。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尔后曾一度被荷兰与日本侵占。一六八三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后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后改建台湾省,一如既往屡清朝政府管辖。综合目前各地族谱记载及史志工作研究结果来看,大陆杨姓人入台,大致有以下两类人两种原因:
一类是平民百姓劳工,入台垦殖开发,目前有姓名可查者,开基始祖大多系福建杨氏,主要有如下几起:
(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福建漳州龙溪人杨巷摘携家迁台垦荒。
(二)清顺治十八年(1661),福建海澄人杨文科率族人随郑成功渡海入台,垦荒落籍台南佳里。此支后来逐渐成为望族。
(三)清康熙三年(1664),福建长泰人杨如风入住台南归仁。同安人杨志申住台北。南安人杨凤及杨子爵住台中清水。康熙三十年(1691),晋江人杨古垦荒于云林北港。
(四)康熙末年(1722),同安人杨国扬入垦彰化。
(五)雍正初年(1723),福建龙溪人杨盈择居台南大内,杨庆住台北士林,杨寝
住台中。同安人杨德惠住苗栗,旋迁宜兰。又广东镇平人杨于崇居嘉义。
(六)雍正十二年(1734),杨肇画、杨明教参加文科垦荒。雍正末年(1735),福建平和人杨舜居台中乌日。
(七)乾隆初年(1736),杨肇珍一行六人,杨应蚕一行十三人迁入台南佳里。广东镇平人杨朝建入垦屏东。福建同安人杨恭成居高雄美浓。乾隆十七、八年间,福建平和人杨国策、杨君略入垦台北士林。同乐人杨攒入居桃园八德。广东陆丰人杨尚建入居桃园中场。福建同安人杨咸仙一行五人居台中清水。杨长成居台北士林。乾隆四十二年(1777)。诏安人杨江率子二人住嘉义民雄。及至乾隆末年漳浦人杨炳入屏东新园。南安人杨士琬率族人入垦彰化溪湖。
(八)嘉庆初年(1796),广东梅县杨凤廷入居苗栗。福建杨兴居南投集。嘉庆七年(1802),福建杨中居宜兰。嘉庆末年,福建人杨盈怀等三人入垦彰化鹿港。此外,台湾光复时,山胞改为杨姓者不少。
另一类是政府官员、军人将士及儒者授士人,分别履行治民守戎或教书育人的任务,有史为据者有:
(一)戎济方《旅琉球华侨杨明州谱系考》载:福建杨明州,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在一次出海时“忽遇大风、飘于外洋”在海上历险二十八天。最后在琉珠岛上岸定居,并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二)杨英《先王实录》载: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时,其本人(福建士人)曾随军入台管钱粮,并随郑成功到台湾各地考察风土民情。另有将官杨朝楝,从郑氏收复台湾后即督师防御赤嵌卫(今台南),并招降敌酋猫雞实町及其部众三百名。
(三)福建浦城光绪甲午(1894)《杨氏宗谱》载,崇安杨氏一百零二世孙杨彪于浦同治年间署台湾城市营中军中副府。
(四)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儒士杨克彰偕举人余亦皋入台纂修《淡水县志》嗣任台南府学州导。
(五)广西杨廷理于清乾隆年间任台湾海防同知。这一部分人历年都有与日俱增,不可能没有家少,他们当然也属台湾杨姓的开基祖。
上述两支队伍的汇流,使台湾杨氏家族不断蕃昌。如今杨氏总人口已达五十多万人,列台湾十大姓之一。遍布于宝岛各地,人数较多、影响较大者有以下几支。
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年至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入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吸引大陆人渡台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一位姓兰的官员赴台考察还朝时,康熙问他台湾总兵如何?蓝姓官员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此官员奏言台湾应实行兵屯,文魁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入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并为其父择墓穴于魁年山麓,见其地平坦如掌,约二点三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子素行孝义,入住此地今后子孙必昌,但子当远徙,十稔之后可致巨富。”是时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入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灌溉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入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
台中杨氏
台中县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乃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十八文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只能靠替人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不但信用可靠,且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八个儿子,即现时八桃房亲,享年六十三岁。而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第三子连卿,亦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省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后再购买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原籍福建惠安,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促合开味精工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展到今日之味丹集团,员工数千人,工厂动力达三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二十余家。事业有成之余,大力支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向社会献爱心,包括捐资兴学,救困济贫。协助地方建设,积极回馈社会贡献良多。
此外还有高雄杨氏、宜兰杨氏、基隆杨氏、桃园杨氏、新竹杨氏、屏东杨氏及云林北港杨氏等几百年来,他们对开发和建设台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港澳早期杨氏先贤
香港是杨姓的聚居点之一。提起香港的杨姓人物。首先会想到杨衢云、杨鹤龄两位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长期生活在香港,原籍龙海海澄县(今属厦门杏林霞洋村)。他曾任香港仔湾国家书院教员、招商局总书记、新沙宣洋行副经理等。光绪十八年(1892),他经过两年的组织准备,与谢攒泰等在香港正式成立辅仁书报社,他被十六名会员公推为社长,以“开通民智,讨论时事”为宗旨。三年后,辅仁书报社转入兴中会,他被推举为会长。不久,因准备广州起义事失败,流亡于各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郑士良直接指挥的惠州起义爆发,他由日本回到香港从事秘密活动。次年被清廷派刺客刺杀。杨鹤龄是广东中山县翠亨村人,自幼与孙中山是好友,其父是香港一家商店经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古代源流杨衢云、孙中山一起在香港奔走革命,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当时这两位杨氏、革命先驱在香港既是革命活动家,自然在杨氏族众中拥有崇高的威望,成为杨氏的精神领袖。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香港杨氏的爱国精神长盛不衰。一九九七年,香港建立了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由杨金溪任首任会长,杨友谊等任副会长。此前即成立有以广东籍杨氏为主的杨氏宗亲会,在港杨氏宗亲不下数万人。澳门在清代属香山县(今珠海市)。自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占澳门后,清廷为防范澳门葡人,逐步确立由香山县派出县丞长驻澳门的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其中的杨姓县丞有:道光十三年(1833),杨昭道代理驻澳门县丞;道光二十年(1840)杨维善驻澳门;光绪二十一年(1895),杨鸿猷驻澳门。清廷还曾在澳门设海防军民同知,咸丰九年(1859)任此职的是杨绪光。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