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名胜古迹之隋文帝泰陵

相信不少的朋友都听说过隋文帝,也隐隐约约了解到隋文帝就在杨陵。在西安待了一段时间,一直对泰陵有着好奇,想去看看去又不知道具体在哪里。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一代大帝的陵墓会是什么样子呢?
今天就为大家解开隋文帝泰陵的神秘面纱——
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风雨的杨坚陵益显古老苍桑。
一、泰陵简介
隋文帝泰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合葬陵墓,又名杨陵,位于杨凌区五泉镇王上村以北百米处。
隋文帝泰陵,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陵火车站在其东南塬下,南与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南山相望。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勘探得知,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
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泰陵经过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镌刻“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对泰陵的保护开发是必要的。
陵冢封土。陵园内墓葬封土尚存,整体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东西横距166米,南北纵距160米,高27.4米。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恒,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劣窝明显。经初步钻探,陵垣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49.29万平方米。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陵冢封土附近有残存的陵园遗址,残基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砖瓦纹饰。
泰陵石碑。陵冢南边有一块清代石碑,碑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石质为石灰岩,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待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
隋文帝庙遗迹。陵东南塬下1.25公里处的高台地上,曾建有文帝祠庙(祭坛),废墟上曾有倒卧螭首圭额一通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处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难以辨认。
文帝泰陵及其祖庙址内,遗物相当丰富。在多次的调查中采集到许多文物,这些文物大多以建筑材料为主,有铺地砖和彻墙砖两类。铺地砖有莲花方砖和菱形纹砖两种。莲花方砖长宽均为32cm,厚5.5cm,砖中央图案为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以蔓草,四边低,饰阴刻联珠纹;菱形网格方砖宽均为31cm,厚5.5cm,一侧为网格饰设,另一侧为素面。另外还出土有条砖(分粗绳纹和素面两种),素面条砖火候很高,质地坚硬。
出土的板瓦和简瓦均为轮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简瓦较多,而板瓦则少,文饰外为素面,内为粗布纹居多;其次还出土了大量的瓦当,主要分单瓣莲花瓦当,双瓣莲花瓦当、兽面当、云纹和菩萨瓦当,图案风格生动逼真,工艺考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菩萨瓦当,仅发现一件,已残直径13cm。瓦当面用弦纹和联珠纹组成一个“桃心”形,中心一尊双手合十结跏而坐的菩萨,其衣着纹饰现已不清(现存扶风县博物馆)。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军见的,另外,还有大量的陶脊饰物和其他建筑材料,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陵墓周围环境。陵园南边是一片为弥猴桃园,北边是大棚蔬菜基地,东边是农田,西边是大棚蔬菜基地。天气晴朗时,登临陵墓顶端,南边的秦岭,陇海铁路线、渭惠渠尽收眼底,农田、村落尽收眼底……
陵冢上原专为保护陵体裁植的树木,但因近来疏于管理,已逐渐减少……
陵墓附近有今人为文帝修建的小庙,但是现在已经破旧不堪,只能用一缕感伤亲告慰文帝曾经的辉煌……
泰陵传说。传说泰陵原本可不是这般低矮。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晚年仍不忘操劳国事,出巡疆域。在出巡回归大兴部的路上,病逝了,拉棺木的车队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咯吱咯吱,车辕折坏在这个地方。时值炎暑骄阳加炽,又好就埋葬。如蚁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兒、衣掌掬。每人三趟,黄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圆几十里。现在低矮的样子是周围农民开辟田地、取土不止而消减所致。
还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时分,夜色深沉,人声阗寂。从陵墓里便跑出来七匹金马驹,他们在陵顶追逐戏耍,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在静寂旷远的月夜里被夜风传送得很远,很远。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睡在梦中尚能听到悦耳的脆响。涉世不深的小马驹们哪里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谋算呢。终于在一个无月的漆黑夜,盗贼捉走了六匹。还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来寻找同伴,发出孤单凄厉的嘶鸣,最后连唯一的这一匹神驹也被盗走了,不但,泰陵顶现在还留着一处凹坑,那就是盗墓贼盗马时留下案的。神驹没有了,泰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隋文帝泰陵位于杨后村附近,村中一座庙里见一石碑,是村民近几年所立。
附碑文。(杨后村史略)据史料记载,公元604年7月,隋宫廷之变,杨广继位后矫诏赐已废太子杨勇死,葬文帝于泰陵(亦杨陵),划地三千亩以资祭祀,勇之后代迁此守陵,称为文帝后裔延续至今,字音叫转通称杨家后头。新中国成立前,后迁入张、李、吴三姓与村和睦相处,共建文明小康之村为使历史不被湮没特立此碑。最近几年,许多旧时代的传统被发掘出来,村庙、族谱得到重新修立历史难难而又顽强的在传承,正如时间诉说的故事一样……陵墓主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公元541-604)庙号高祖,溢号文皇帝,是西魏大将军杨忠之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公元581年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建都长安,年号开皇。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隋朝疆城东、南至海,西至青海,北至五原。文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帝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在专制帝王中颇不多见。和他巨大的历史影向力相比,他的最后归宿地还是有些冷落。仁寿四年借文帝病逝,同年十月与皇后独孤氏合葬于泰陵,同坟异穴。
文献皇后。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公元543-602年),隋朝云中(今内蒙古)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14岁。隋文帝即位后,封为文献皇后。文献皇后柔顺㳟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为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官,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十分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泰陵。
陵内随葬一代励精图治的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的灵枢,实现了最后的归葬。
泰陵一如秦汉封土为陵的建制,然而,也许是隋文帝遗有前嘱,这座开国君王的陵墓,远远不如秦汉皇陵的规模。而据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每年从全国税收中抽取三分之一营造皇帝陵墓,即寿陵。帝王陵园占地七顷,陵穴占地一顷,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车子。四门埋设暗剑、伏驽机关以防盗墓。死者身穿金缕玉衣,口含玉蝉……
那么;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汉时墓葬制度规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银珠宝、稀奇古玩呢?
经过遍阅典籍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而观这里乡里百姓俱传说泰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上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
尤其民国时军阀樊老二,张白英等盗掘法门寺地宫珍宝未成,转而来到泰陵、掘洞以盗,在终无所得之后,只好悻悻离去。
文帝的“薄葬”遗嘱,给了多少盗掘辈以失望和徒劳的嗟叹。
而当岁月的年轮刻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项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了隋文帝杨坚力倡“薄葬”的伟大开创。这便是位于陕西关中的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的开启。
1998年10月17日中午,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法王塔地宫开启全过程,使好奇自负的现代人对隋朝的帝王陵寝、寺塔庙宇的建构供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舍利塔,为隋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诏令建造的。时文帝令全国31州建塔供奉舍利,周至法王塔正是其中之一。
陕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的开启,撩开了寻觅已久的面纱,幽闭千余年的石函、石碑伴随着诸多神秘面世。
仙游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县,法王塔地宫的发现实为偶然。当时在法王塔拆迁中清理塔基,并未发现有地宫,但继续往下清理才发现逐象。循迹下挖,终于发现塔基下1.65米的地官门洞。
地宫顶部周围露出排列神秘的五块卵石,1米多宽、2米多高,1.5米长的通道上原来堵满的卵石已被搬出,卵石中夹杂着古代的残石构件和地下宫殿石门的残件。
地宫内出土了高0.7米、宽0.4米的官门两旁的线刻人物画像,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传神。地下宫殿往里,宫中放有石函一具。约60厘米见方,高40厘米,外部雕有精美花纹,盖上放着一只造型优美的陶熏炉。石函左侧放着一块约50厘米见方、厚约10厘米的青石碑,碑面刻有铭文,一面是隋《舍利塔下铭》,约100多字,另一面为唐《仙游寺舍利塔下铭》,约200多字。据文物专家介绍,按记载分析,法王塔和法王塔地宫大约在隋仁寿元年(601)建造,距今已经1300多年。
隋文帝给后人留下了葬奉简朴的榜样,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可以奠定考古地位的机会!
正如佛语有云:一切的因,便有自身的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隋文帝杨坚知晓。因为他信佛而下令全国31州建塔供奉舍利是真,也因为他提倡俭葬习俗是真,才有今日的没有让千万人看到大批珍宝自塔下滚滚而来的壮观场面。其实,敬佛、崇佛、奉佛、事佛的高境界是捧一颗真心就是了,捧金捧银地大肆铺张,不是正处于广积国财、励精图治阶段的隋文帝杨坚的作为。
文帝行宫
仁寿宫是隋唐帝王的休闲、避暑的胜地,位于歧州郊外今陕西省麟游县境内),在泰陵的北边。仁寿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三年后完工。唐贞观五年(公元631)扩建,改名为九成官,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史载,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也都特别喜欢这里,经常过来休闲。
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至4米。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8年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经时五年,到1994年才算正式结束。此项考古成果,被作为1994年重要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报道过。
泰陵的保护、开发对泰陵的保护
目前、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在筹资建设泰陵遗址,对文帝泰陵周边进行保护,开发。
泰陵是隋王朝的创立者——文帝杨坚及其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是现存隋代历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帝陵。以泰陵为依托,建设一座反映隋代历史文化,集文物展示、民俗风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帝陵遗址旅游公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泰陵公园拟建泰陵博物馆、综合展示厅、隋文化研究中心,隋代风俗园、综合管理区和综合服务区6大主体景点,占地700亩,建设期2年。(现已建成使用了。)
隋文帝泰陵静静的躺在西北的黄土地上,没有兵马佣的闻名和气势,没有黄帝陵的渊源与流长,有的只有一个宁静的古迹,一份承载的历史,一段铭记的故事,不需要喧嚣,不需要华丽,需要的是每一个来访者静静聆听的声音。
羊公石室
坐落于华山主峰西北的白羊峰上,与壶公石室毗邻。相传是战国时期杨姓先祖晋公子羊舌氏避难潜藏的地方。《唐书》记载:杨硕,字太初,晋叔向之后,祁盈之难,其先祖逃居华山仙谷,及硕隐居不仕,洞习天文。生八子。俱从沛公征战。第八子喜击杀项羽有功,封赤泉候。
王处——《西岳华山志》载:“白羊真人有《禁山篆》及《制虎豹狼熊符七十道》行于世。”唐初,初称为诗坛四杰之一的杨炯曾率群僚至石室追寻先祖遗址,并写有记事诗文数篇。杨喜封侯后,其后裔亦曾不时来石室祭祖,羊公室原有小径可通,后年湮代远已没在荆棘之中。近年华山管理局已在仙峪白羊峰西侧崖上镌刻石碑一道,上凿“杨氏先人避难处”七个大字。
(原载华阴严文选等福《杨氏源》)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