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世家之四世太尉杨震家族

杨震一生都在追求清白正直,以“四知”拒金的故事,美名远扬。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怀金相赠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厉斥责他并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最后做到了司徒、太尉,位极人臣。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杨震有着极高的个人道德操守。杨震的子孙吃不起肉、骑不起马,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经营产业,而他却不肯,坚持以“清白”自处。
因此,杨震的家族也获得了“清白门第,四知家风”的美誉。当然,杨震为人正直,不愿与得势的宦官们同流合污,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等奸佞所忌恨。延光三年,遭弹劾罢免排挤出朝堂,遣归回乡弘农,途中慷慨悲愤饮鸩自尽。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震公之子杨秉,从小传习父之学业,通晓许多经书传注,常常隐居教授门生。多次出任豫、荆、徐、兖四州的刺史,后调任任城国相。杨秉自从任刺史、二千石以来,计算自己任职的日数接受俸禄,多出的俸禄不入私囊。杨秉的故吏曾经拿着百万的钱送给他,但他闭门不接受。为官以廉洁著称。 给汉桓帝讲学,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后升任侍中、尚书。
任太尉时大力整治污吏,当时宦官势力正盛,保任他人及自己的子弟为官,遍布天下,这些人竞相贪赃枉法,朝廷内外一片嗟叹怨怒。杨秉与司空周景共同请求惩治奸猾贪污之人,桓帝听从,杨秉于是开列上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渲等牧守以下五十多人,他们或被处死,或被免职,天下无不肃然起敬的。
秉公之子杨赐,祖父杨震、父亲杨秉都官至太尉,且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因而有许多门生,拥有很高的名望。隐居教授门生子弟,州郡屡次礼命都不接受。朝廷派公车特请也不到,又屡次推辞三公的礼命。后来才以司空所举高第,迁为侍中、越骑校尉。
朝廷三公举荐杨赐教年幼的汉灵帝学习儒术,于是以杨赐于华光殿中侍讲教授灵帝。后迁任少府、光禄勋。升任太尉不久后黄巾起义爆发后,后因直言不讳与汉灵帝争辩进谏而被罢免。灵帝移居南宫时,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回府。
赐公之子杨彪为名士杨修之父。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对贪污行为痛之恶绝,任京兆尹时,勇于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
汉献帝时,遍历三公之职。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杨彪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
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曹魏太尉,只得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杨震公做到了古人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且为官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也为“弘农杨氏”的兴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杨家四代人就有四人官位至“三公”,而且都是“三公”之中最高的太尉,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太尉”,自123年杨震出任汉室太尉至225年杨彪逝世,杨震家族四代人在朝中延绵102年之鼎盛辉煌,并且其后世子孙影响了整个中华历史。为我杨氏族人后裔及至全世界华人仰慕尊崇之典范。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