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迁世界之董杨联宗

我国福建泉州明代产生了一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说的是明代朝议郎董世兴仕与闽,与杨梦龄情逾骨肉,后病故,以子附养杨家,改姓杨。传七世,有道会道宾昆仲两相继登进士第,分别授布政、东宫讲官等官职。宾子锡、荫至刑部郎,上疏恳求复董姓,神宗皇帝御批曰“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此后董世兴由余杭入闽,其子君选以杨姓入仕,以杨姓传世,遂为“董杨氏”。这则佳话传布已久,泉州各地董杨两族遂以此为纽带,约定成俗,成为董杨联宗。
1975年共在泉州成立董杨联谊会。与其有亲缘族谊关系的人迁入港台东南亚之后,为维系两姓联宗之谊,密切骨肉之情,遂于1950年3月19日成立了菲律宾董杨宗亲会,迩后又推动、促进台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了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现已拥有会员数千人,在全台各地建立了董杨宗亲会,会众大多为福建人。
董杨同祖联宗的历史渊源
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姓氏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一个姓氏就是一篇动人的故事。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董姓和杨姓,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同祖联宗。董杨同祖联宗历经了漫长的三千多年的时间,走过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其中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董杨同祖 源远流长
据族谱所载,董杨俱为黄帝姬姓之裔孙。上古时期,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封姓十二个,其中的姬姓就是后来董杨的祖先。所以董杨是同胞兄弟,也是同一祖公——黄帝。约经两千多年后,直到唐朝末期,由于上天冥冥之安排,董杨才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结拜兄弟 情同手足
公元九百多年的唐代末年,在前往京城的官路上,风尘仆仆地走着一位读书人,他,就是赴京赶考的杨明珠。一天,明珠来到一家饭店用餐。不巧的是,正遇上几个当地的不学无术的公子王孙也在里面,他们走到衣着简朴的穷书生跟前寻衅闹事,用骄横鄙视的目光和侮辱性的话语,百般奚落嘲讽他,书生终于忍无可忍,站了起来,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但终究是势单力薄,寡不敌众,眼见这帮无赖正要大打出手之际,一位在旁用餐的武士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痛斥并赶走了那帮无赖,为书生解了围。摆脱了困境的书生内心里对武士非常感激,遂与之攀谈起来,俩人互通姓名,询问家居何地?方知武士姓董名思安,两人均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傅庆乡。他乡遇知音,两人倍感亲切,越谈越加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遂焚香炳烛,结拜为兄弟。
在这次科举中,他们均中进士。后来,他俩均随王审知入闽,并在泉州府为官。次,董公奉命到建州(今福州)勤王,便把年仅三岁的幼子董兴托付杨公照养。杨公饮然答应,逐接侄儿回家,视为亲子,精心抚养教育。十二年后,董公重返泉州任职,汤公亲自把已经长大成人、文武双全的董兴恭还董府,让他们父子团聚。俗话说,生不如养,养如亲生。这感人至深的历史传闻,说明了董杨两家的血脉相连。随着历史的变迁。在公元九百多年的唐末,董杨再现了兄弟之情,为繁衍成今日的董杨一家提供了契机。
董杨联宗结为血缘
时间的车轮转到了公元一千二百多年。南宋末期,由浙江余杭入闽,在同安为官的董公世兴,与在晋江为官的杨公宣字梦龄结拜为兄弟。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不久,董公世兴不幸英年早逝。因他生前为官清廉,家境贫寒,遗下夫人和幼子君选,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生活十分困难,家贫不得归。在这走投无路之时,杨公宣,义无反顾地将他们母子接回家照养,并对君选加以培养教育,使之长大成材。后来,君选亦以杨姓在元朝做了县令。从此,董杨就融合一家。
杨公君选临终时,嘱咐后裔要恢复董姓。到了明朝,君选公的裔孙董杨道宾之子杨锡缑在朝为官,官居刑部侍郎。有一次上朝,他向明神宗皇帝奏本,提起杨公君选临终遗言,要求皇上恩准恢复董姓,但神宗皇帝的御批是:“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从此,董杨就成为一家,不再分离了。
综上所述董杨同祖联宗的历史史实,历经三千多年的验证,并发生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绝不是偶然之事,是天意,更是历史的必然。对董杨这种绵延几千年发展而成的同祖联宗关系,作为其后裔,我们更应加倍珍惜和爱护。让我们董杨两大家族团结一致,携手并肩,共同开创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
(泉州全球董杨大宗祠管理委员会)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