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侯王杨亮节传

杨亮节,南宋杨淑妃(后为太后)之兄,宋端宗之舅。官封处置使。
1267年(度宗咸淳3年)25岁,钱塘南山开化寺重建落成,主僧妙行转介带御器械杨亮节,求高斯得为记。
元兵入侵时,由谢道清暗命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带领江氏子孙并率自组义军和大部分殿前禁军保护奉淑妃及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奔。
1276年(瀛国公德祐2年)34岁,春正月己卯13日,以杨亮节为福州观察使,提举吉王府行事。癸未17日,元兵迫临安,升封吉王昰为益王,以杨亮节提举益王府事务。甲申18日,元兵至皋亭山,宋遣监察御史杨应奎上传国玺降。是夜,杨亮节、杨镇等拥广、益二王出嘉会门,由钱塘江遁去,奔婺州。戊子22日,杨亮节等拥二王至婺州。2月辛丑初5日,元丞相伯颜入临安。遣范文虎将兵趣婺州,召杨镇以王还,杨镇得报即去,曰:“我将就死于彼,以缓追兵。”杨亮节等负二王徒步,匿山中七日。杨亮节等至温州,闻陈宜中在清澳,遣使召之,复召张世杰于定海。5月乙未初1日,外甥益王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册母杨淑妃为皇太妃、同听政,以舅杨亮节为福建处置使。11月,元兵攻陷福州。在临安到福州的逃亡途中,由杨淑妃作主,将杨亮节之女配嫁给江万载第四子——妻儿已在饶州之役中随伯父江万里投止水殉国的江钰为妻,但江钰在婺州(今浙江金华)战役中战死殉国,其女也自尽殉节。
1277年(端宗景炎2年)35岁,6月,张世杰回潮州,以图兴复。秋7月乙巳18日,张世杰自将淮兵讨蒲寿庚。壬子25日,围泉州。推测张世杰回潮州,进围泉州之时,杨亮节以福建处置使,同至泉州公办。亮节随驾至泉州,因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寿庚(1205-1290年)拥兵作乱,杨亮节父子四人因避叛乱军走散,及归,宋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劳染疾,寄养于漳浦佛潭农家。
11月戊申22日,唆都援泉州,张世杰解围还浅湾。推测张世杰师还浅湾,杨亮节以公事在山,竟不及从。后率三子到厦门觅航,元兵攻漳,遂逃至浯岛,藏身马山后屿。继闻元兵去攻潮、惠,杨亮节再携子追寻至漳州谾口。时幼子世隆途劳染病,日久未瘥,遂寄养漳浦佛潭。复同长次二子到厦门寻舟。惟以陆路道阻,海船难得,竟不能行。
1279年(帝昺祥兴2年)37岁,2月癸未初6日,亮节与长子、次子来到厦门,想觅船前往广东崖山与少帝会合。此时传来崖山海战兵败、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节悲愤不已。进退不得,遂更名允臧,与两子渡海到浯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
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2月己巳13日辰时,杨亮节郁郁而终,享寿82。
由于他生时被封为侯,死后被封为王,故称侯王。元朝军队追杀宋帝时,杨亮节虽一直追随宋帝,但与宗室秀王赵与檡、大臣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以及宋理宗的驸马都慰、谢道清的侄儿杨镇等都发生争权斗争,唯独对被谢道清嘱命摄行军中事的老臣江万载颇为忌惮,不敢与争。传说杨亮节曾随宋帝至今日香港境内一带,曾经到过碙州(今大屿山)及官富场(今九龙城),后病殁。现时香港九龙城、元朗、东涌、大澳及大围等地,仍存有纪念他的侯王庙。
金门杨氏,除极少数近代移入者外,皆宋末护主南迁之杨亮节与其长次二子之后代,也是分衍岛上官澳、湖美、湖下、榜林诸村之大姓。佛潭杨氏,则是杨亮节第三子之后代。自金门而澎湖、台中、新加坡、印尼,自佛潭而宜兰、万隆,已繁衍成极大之宗族。
金门官澳杨氏祖庙,名曰达山堂,大厅悬挂“处置使”匾额,大门对联:“翊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
目前香港九龙城、元朗、东涌、大澳及大围等地,皆有所谓侯王庙,据称所祀者即杨亮节。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