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重圆·杨素
破镜重圆,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这则成语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载: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人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人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后人据此故事提炼出“破镜重圆”这个成语。
成语故事: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故事是由华阴人、隋越国公杨素的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而来的。
南北朝末年,隋文帝杨坚为统一全国,举兵南下,准备灭掉南方的陈朝。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只知饮酒赋诗、寻欢作乐,不理政事。隋军大兵压境时,朝廷上下乱做一团。有一位名叫徐德言的,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的丈夫。他预感到陈国即将灭亡,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便流着泪对公主说:“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你我不能相守了,以你的美貌与才能,国灭亡后,你必定会落入帝王宫中或富贵人家。倘若我俩不死,望能有重新团聚的日子。”他取出一面圆形的铜镜,一破两半,一半交给乐昌公主,另一半自己留下,互相约定:在离散后的第五个元宵节,趁人们在长安街头热闹地活动时,假装出售破镜子,以寻访对方。
陈国不久就被隋灭掉,乐昌公主果然被俘,被送往隋都长安,成为隋朝大臣越国公杨素的侍妾。徐德言怀念妻子,不惜长途跋涉,上京寻访。元宵节那一天,他如约拿着半面铜镜上街去卖,转来转去,忽然发现一位老仆人也在叫卖半面铜镜。他上前拿过来看,与自己的半面铜镜正吻合。徐德言睹物思人,不觉泪流满面,问了老仆人,才知道乐昌公主已落入杨府,料想无法再见,愈加伤心起来。他忍不住在半面镜子上写下了一首《破镜诗》,托老仆人带回去。诗中写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了徐德言的诗,一连几日不吃不睡,以泪洗面。杨素发现后,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十分同情这对患难夫妻,便召来徐德言,把乐昌公主还给了他,并设宴祝贺他们夫妻“破镜重圆”。
这段佳话被四处传扬,所以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寓意:这则成语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异后重又团聚。中国的古典爱情不完美的居多,破镜重圆绝对是其中的另类,罕见而高贵。在古代,恋人或夫妻分别时,总要赠以信物。在破镜重圆这个典故里,作为复合物的道具是一面圆镜。以镜鉴情,破镜能再圆,让人且惊且喜。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永远是循环往复,人也会活在无限的希望中。正是因为希望,使“重圆”成为可能。典故里,徐德言夫妻的分离是因为外因——战乱,是形式上的破裂,而重圆则基于双方主观的共同努力。他们给后人做出了榜样,破裂的婚姻是可以挽救的。
破镜重圆,定义它并不仅仅局限在这个典故本身。破,因主、客观原因造成形式或者内在上的分离;重圆,指经过双方主观意愿的努力,使感情进一步发展,最终达到形式或者内在上的圆满或完整。感情是发展变化的,因此破只是一个状态,不是停止的最终状态。只要彼此双方感情仍在,通过主观意愿的努力,可以将感情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弥补。
成语运用:破镜重圆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用来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
运用示例:元·施君美《幽闺记·推就红丝》:“破镜重圆从古有,何须疑虑反生愁?”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
明末清初·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六十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