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的农历五月初六,天色阴暗,湘南的梅雨连心都湿透了,这是我最难忘的日子,也是我的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天是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十七年的思念,十七年的痛,可母亲的身影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回想起十七年前的那个端午节,我原是要接我母亲到我冷水滩的家里来过节的,但因她坚持在家过节,还好有我大嫂在家陪她过节(因哥哥弟弟们都在广东打工)。第二天,我还在睡梦中,突然我的电话急促地响起来,我抓起电话,那一头,听到我大嫂着急地大声喊:“善林,娭毑(土话,妈妈)可能不行了。的一下子从被窝里跳到了地上问:“大嫂,娭毑她怎么了?”我的声音里带出了哭腔,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大嫂简单讲了那天早上的情况,母亲一大早就起床了,洗漱完后,就吃了大嫂已煮好的稀饭,突然剧烈咳嗽,接着就呕吐起来,不一会儿,她就说不出话来,大嫂慌忙把她扶上床,马上打电话给我。我急忙穿好了衣服,向同学借了一辆车,急忙朝家奔驰而去,一路上我的心也忐忑不安地跳动着,恨不得生双翅膀一下子飞回家把母亲接到医院医治。但我开车刚出冷水滩区凤凰园,我大嫂又来了电话,她哭着说:“善林,娭毑已经走了。”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晕厥过去,我歇斯底里的“啊,啊,啊!”干嚎起来。不管我是怎么的哀嚎,也不管是我怎么的悲伤恸哭,而现实告诉我,我的母亲走了,她真的走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从此以后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了!

五月初六日这个黑色的日子,永远地刻在我的心中,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我总是在心里责怪自己,为什么那天我不坚持把母亲接到城里来,一阵阵愧疚绞着我的心。

岁月匆匆,十七年的风雨历程,可是我的痛,我的思念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的音容笑貌在我的心头上反复呈现!

想当年,我们家的小孩子多,有六个,家里缺粮食,大家都肚子饿,果腹的东西是一些红薯、红薯丝、南瓜之类的粗粮,最好的也只是喝稀饭了。我小时候最讨厌红薯、南瓜、稀饭这些食品,母亲从小就很娇惯着我,隔三差五在蒸红薯等时蒸一碗饭给我吃,到现在为止,我都觉得那时母亲蒸的饭是我一生中最好吃的食物了。

为了养活我们这一大家子,母亲总是起早贪黑,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洗洗刷刷。那时候我们很少穿上新衣裳,但我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就是衣服上的补丁也恰到好处,母亲把它修补得很精致。母亲凭着她那一双勤劳灵巧的手支撑着这个家,养育着我们。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她舍不得穿,舍不得用,把省下的钱都用在我们的身上。吃的东西,都是把好的留给我们,她吃最差的。记得是有一年过年时,我们家杀了一只鸡,母亲把鸡腿和鸡肉都分给我们小孩子,把鸡头和爪子夹到了父亲的碗里,她什么也没有,只吃点鸡渣。我分到一只大巴腿,我把巴腿的肉吃完了,想把骨头扔了,母亲对我说她喜欢啃骨头,要我给她,我见她啃得有滋有味,我当时真认为她喜欢吃骨头,长大后才知道,她舍不得扔掉,觉得可惜了才啃的。等我有了女儿,女儿把鸡腿的肉吃完后把骨头递给她妈妈时,我就笑我女儿说你妈妈喜欢吃骨头,长大了专门买骨头给你妈妈吃,其实是在笑我自己小时候不懂事。

母亲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总是以德报怨。记得我读大学后,有一次回家,我母亲跟我讲了一件往事:六零年大饥荒,生产队统一吃食堂,小孩每餐一两粮食,大人每餐二两粮食,所有人都处在饥饿中。某一天,生产队挖红薯,我姐还小,无人带,跟着我母亲去了,大人们在前面搞劳动(挖红薯和捡红薯),她一个人站在后面的地里,突然她看到有一个很小的红薯躺在地里,大人们漏检了,她不声不响把那个小红薯捡起,装在了衣兜里,红薯被她搓得溜光发亮,都舍不得吃。散工时,被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发现,说我姐偷生产队的红薯,罚我姐七天的粮食。那个饥饿的年代,罚扣了七天的粮食,可能会要了我姐的命,我母亲默默地从她自己的口粮中分一半给我姐,说她自己去挖野菜充饥,可土地上的野菜早已经被挖光了,那里还找得到,她差点就被饿死了,吃那么一点点还要每天去劳动,身体那里吃得消,她说这七天是她人生中最难熬的七天,说到这里,我母亲哭了。但我母亲却说这个妇女主任后来给我们家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她认为我考上了大学,以后会当官,会去整这个妇女主任,要我不要记恨这位妇女主任。其实她不知道,我考上的是一所师范院校,出来只是一位人民教师,那里当得到官。但从这件事里,我深深地感到我的母亲是多么的善良,她在用行动教导我,做人要善良要有宽容心。

小时候背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滚瓜烂熟,就是感受不到诗的意境,等到读大学后,就很少回家了,每年暑假在外面做家教,勤工俭学,寒假过年时才回家,跟家里人团圆相聚,每年相处的时间也就二十多天。再以后参加工作,离母亲越来越远,回去的次数越来越少,那种感受反而就越来越深,悟得也越来越透。

母亲没文化,大字不识,也没有大道理可言,但她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再苦再累也要送我们子女读书,我们家兄弟们是村子里读书最多的,我哥高中毕业,我上了大学,我还是我们村子第一个大学生。可能是因为我上了大学的缘故,母亲对我的任何决定,她总是全身心支持,不管我的决定对与错。记得在大学二年级时,我喜欢班上一个女同学,想追求她,她是一位城里女孩,各方面都比较优秀,我决定买一台收录机,以学交谊舞的名义去接近她。把我的想法跟母亲说了,母亲二话没说,就把家里的黄豆全卖了,卖得的二百多块钱都给了我。虽然我的这个做法很荒唐,这个收录机也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后来成了废品,浪费了母亲一年劳动的心血,但我要感谢母亲的给我的鼓励,在以后我独自面对毕业分配,面对社会时有了那份自信。

在母亲心里,我就是她的骄傲,记得那时,只要有人问她:“这是你儿子吗?现在干什么?”母亲一脸骄傲地告诉,并滔滔不绝地说她儿子学习成绩多么多么好,现在在上大学。只要别人夸张我几句,她更是乐的合不上嘴。我也想真真成为母亲的骄傲,用世上最好的来回报我的母亲。1991年参加工作,我用第一个月发的工资,就买了两盒燕窝拿回家,母亲很开心,她说她从来没有看见过燕窝是什么样子,现在可以尝尝是什么味道了。我听了母亲说的话,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那年的十一月,我的姑父到我工作的学校零陵地区商业学校来看我,我在学校外面的小店子请他吃饭,吃完饭后,我就悄悄赊单记账了,姑父见我没有去买单,就问我,是不是没有钱了,我支支吾吾,告诉姑父这个月同学来得比较多,工资早就用完了,请他吃饭的钱已赊账,姑父什么都没说就回去了。等了两天,突然父亲来了,我很惊讶。父亲告诉我:“你没钱了,你娭毑知道了,要我来给你送钱来了。”然后给了我二百块钱就回去了(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一百来块钱左右),连饭都没吃。我送我父亲上车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父母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无法报答。后来,我回去时,母亲跟我说:“以后不要买东西回来,东西又贵,你花了钱,又不好吃,你上次买的燕窝,有霉臭味,吃不得。”我也没吃过燕窝,不知道是母亲为了不要我买东西故意说的,还是真的那么回事。

我结婚以后,随着女儿的诞生,家里开销大了,有时候我的钱也不太够用了,母亲不但不准我买礼物回去,每次还悄悄的塞给我一些钱。母亲总一心想着我们,生怕我们吃苦受累。我爱人坐月子期间,我母亲主动来我家帮忙,她长年生活在农村,我爱人从小在城里长大,她们之间很多习惯不一样,母亲总是很尊重儿媳妇建议,处处维护我爱人,从来没有抱怨过她在城里生活的不适。一直侍候到我女儿满月,她才回去。以后每次我要接她上我家来过节过年,她都以晕车为由不来。她在为我们考虑,她认为我们俩口子工资不高,她和父亲来我家,怕加重了我这个小家庭的生活负担。母亲每年还要养鸡、养鸭,每年养的鸡鸭都长得很好,但她舍不得吃,我每次回去,她都要塞给我几只鸡、鸭和蛋,说是带给她孙女吃的,每年过年过节都要把她种养的土特产往我家里搬。

母亲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记得好像是2002年回去过年,我的脚生冻疮了,我向母亲讨教,在我们小时候她是怎么给我们治疗冻疮的,她看着我的冻疮伤口,眼里含着泪花给我讲治疗冻疮的方法,我知道她是心疼我。但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冬天天气刚变冷,母亲就给我送来了一双棉鞋,是她一针一线纳鞋底做成的布棉鞋,这是一个七十岁老人花了多少心血才做成的,我拿着鞋的当时就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我父亲得骨髓癌住院期间,我跟父亲交流,可能是我父亲知道他的大限之时要到了,特意跟我讲到我的母亲,说我的母亲十六岁就跟着他了,对他很依赖。如果他走了,我的母亲怎么活得下去,要我孝敬照顾好我的母亲,我当时就满口答应了父亲。没想到,我父亲去世仅仅二十七天,我母亲就突然离去。在我母亲出殡那天,我们全家都哭得很伤心,特别是我的姐姐,哭得死去活来,并且从此精神上出了问题,我的母亲是我姐也是我们全家的精神支柱。

回忆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她的爱就像这季节的雨,缠绕在我的心头,揪的我好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永远的痛。母亲辛苦养育了我,送我上了大学,有了一份安逸的工作,我却没有送过她一件值得炫耀的礼物,没有为她做过一餐美食,没有带她去过真正的远方。我总是在忙着我的事,我总是想着来日方长,我总是想着等我更有钱了,等我更有时间了,就去报答她,孝顺她。不知道在叫“娭毑”没人应的时候,这一切悔之晚矣。

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我还想多看一看,母亲那又粗又长的麻花辫,还想要母亲抱抱我,唱我爱听的那一支摇篮曲,我还想专心地听她讲讲她年轻时的苦难故事,我还想要为她举办一场只属于她自己的生日宴会,…..不过,这一切都只能是如果了。我能做的只是每年的清明节,来到母亲的墓前烧一些纸钱点一注香祭拜,说出一些我的心里话。现在我仅能用简单的文字来回忆母亲的点滴,抚慰我内心的不安与愧疚。母亲啊,如今我们也快步入中老年了,但还像小时候一样想念您!母亲啊,如今,您的孩子们生活都好了,您在天堂里生活得好不好?您的孩子们都牵挂您!2005年农历五月初六,这个黑色的日子,我们永远记着。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思念。

思母

独坐窗前犹思亲,眼前浮现母身影。

厅前屋后忙不停,田间地头影子密。

为了全家生计奔,一生辛劳不言累。

今日纵有生花笔,难报母恩三春晖。

杨善林谨撰

2022年5月8日母亲节


杨氏三鳣堂

全球杨氏宗亲联谊 敦亲睦族 · 思源报本·宗亲联谊 · 修谱建祠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