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新修《杨氏族谱》序
(注:本篇全文摘自2002版重庆·大足·高坪镇·丁字桥 清白堂《杨氏族谱》之序)
族谱,或家谱,或宗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渊源、变迁以及这个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习俗、家规、族约等历史进程。族谱对族人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通过读谱,知悉本族的源流、支派分布和发展、本族班辈排列、长幼顺序,牢记列祖列宗及其恩泽,追思本族的先贤伟人,发扬本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激励族人奋发进取,兴家立业,不断创造辉煌。族谱还记录着社会的一些发展变化情况,是一个地区、一个时期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
中国社会一向重视血缘宗法关系,在古代逐渐形成了官修、私修家乘谱牒的风气。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设立了专门的谱局,民间也广修家谱;宋代以后,中央政府提倡各个姓氏纂修家谱,以加强对族人的教育和控制:明清时期,提倡各家族的家谱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而在近现代、许多家族仍然进行家乘谱牒的纂修工作。历代不少优秀家谱被国家各级图书馆收藏。
本族先祖自清代康熙三十六年由湖南入川以来,三百年有余,四世祖正蔚(文蔚)公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即入川后的63年)纂修《杨氏族谱》、重订字辈顺序,七世祖大常(宜春)公在同治十年(1871)重录该谱并作内容上的补充。此后族内一直未进行修谱工作,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了。原《杨氏族谱》流传至今仅存数部且多已陈旧残缺,谱中记录的本族奶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待于整理,传给后人。而一百多年来,本族的发展化也吸须记载下来,开创新篇。重修族谱,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否则,我辈将愧对祖宗和子孙后代。经同族各方人士认真商议后,决定重修《杨氏族谱》。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新谱的稿本终于完成。在此时刻,对纂修原谱的正蔚公以及重录原谱的大常公表示深切的怀念和敬意,对修新谱付出辛劳和给予支持、帮助的族人表示感谢!
重修的族谱,尽量做到记载翔实可靠,有根有据;尽量体现当代人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同时对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如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艰苦奋斗、精忠报国等予以肯定和发扬,而对封建迷信、不讲社会公德以及危害社会的各种恶习予以摒弃;同时尽量在语言文字上做到通俗易懂。为把原谱中一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原封不动地留下来,传给后人研读,新谱中特设“录文”一章,选录了原谱中的序言、引言等五篇(段)和《宋史》中的“杨业传”(译文)。在本谱的“附一”中,是一些与谱书内容相关的内容,编入的目的是试图对读谱者有所帮助和补益。
笔者有幸主笔重修族谱,为本族尽一份微薄之力,深感欣慰。然而自身德才不高,文笔更次,谱中难免有许多不妥之处甚至谬误,敬请读谱者不吝赐教,同时更期望于后辈贤能者在再次修谱时予以修正、补缺。
谱成之日,同族共勉,愿高扬弘农杨氏清白传家的家风,继承先贤、先祖遗志,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子孙后代永远兴旺宏发。
杨清槐 撰于二零零一年十一月
大足县龙岗镇
本族秘书长杨纯栋先生向杨震廉政博物馆捐赠《杨氏族谱》
本族秘书长杨纯栋先生向杨震廉政博物馆捐赠族谱,并祝贺清明祭祀盛典圆满成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