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重修《杨氏族谱》序
(注:本篇全文摘自2010版重庆·大足·高坪镇·丁字桥清白堂《杨氏族谱》之序)作者:杨清槐
姓有源,族有根,千秋万代,宗支分晰。一宗一派有家乘谱牒而溯其源,知其根,脉派分明,尊俾不紊,长幼有序。谱记祖宗业绩,彰显先贤功德,光大优良家风,激励子孙,鞭策后人。故纂修族谱,功在当代,利被子孙,同族共志,鼎力相撑,出力损资,各尽其能。
本族2002年修成《杨氏族谱》,但因缺资料可循,祖根祖源不清,实为一大遗憾,族人为此怀有进一步查清祖源之意愿。故族委会于2005年和2008年两度派员赴湖南寻根,经艰辛挫折而不馁,终于在湖南省祁东县砖塘镇太平村杨家洲找到与本族同根同源之宗亲。他们系零陵杨氏,在其族谱中,本族入川祖子盛(茂昌)公以上十代先祖之世系、名讳均有清晰记载。其始祖为千仕公,而千仕公以上的世系繁衍仍然失考,仅在一谱序中记载:千仕公的“先人亮节公,乃大宋杨太后之侄”。经查相关资料得知,杨亮节系杨太后(南宋末代帝端宗赵是之母)之弟,官任处置使,为唐末杨辂第五子耸(字云岫)之后裔,杨辂系东汉太尉杨震第五子杨奉之后裔,杨震系弘农杨氏之胤嗣。从杨姓受姓始祖伯侨公至震公,再至辂公、亮节公,其世系衍派均有资料佐证,唯亮节公至千仕公,中缺两代或三代先人名讳尚待考证。欣慰祖根祖源基本清晰,族委会于2008年10月在集中族中各方意见后决定:在2002年所纂《杨氏族谱》基础上,重修《杨氏族谱》,以详实记录本族源流和入川后的繁衍等情况,让子孙后代永记。
先祖自清·康熙三十六年入川以来,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生息繁衍,至今三百一十余年。入川之初,落籍于重庆府大足县西北隅之杨尹沟,即今高坪镇新兴村杨家沟(原属天宝乡丁桥村,后为高坪乡兴新村),以农耕为业,与其他徙川之民融洽相处,共同发展,在莽莽草野、树林和一片废墟上,从全家住岩脚生活而艰难起步,辛勤建设家园,历经“康乾盛世”后,形成一定规模的家族,到入川后第六代(大字辈),男性达137人。在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国家受外敌侵略,加之军阀混战等因,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大部分族人居于偏僻农村,生活十分艰难,有的迫于生计远走异地他乡,有的贫困潦倒难于生存,较富裕者寥寥无几,而更无名人显贵。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族人在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有的担任农村基层干部,领导一村一社,有的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担任公职,有的出任了领导职位。近三十年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族人生活日新月异。许多人走出祖辈生活的农村,务工、经商、办企业,走上富裕之路。在农村的,坚持科学种田、发家兴业,正向小康生活迈进。今天的年青一代普遍受到中等教育,不少人受到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施展才华,为家族增光添彩。
入川至今,本族已繁衍至第十三代,即高字辈,形成一个较庞大的家族。因发源地在杨家沟丁字桥,常称本族为丁字桥杨氏。据不完全统计,现有族人两千余口,除在原丁桥村及其周边村较集中居住外,还有中敖镇之麻杨、长源等村居住部分族人,高升、弥陀等镇也有族人散居,定居于县城、外县和重庆市区的族人亦有不少,还有部分族人早已外迁,其繁衍、住所等情况仍需查访。总之,本族已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瓜瓞绵绵,焕发出一派勃勃生机之景象。
欣逢盛世,重修族谱,谱稿终成,即将付梓。欣喜之际,对组织、参与、资助修谱者,致以诚挚感谢!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慷慨解囊以助的精神,将永留后世,为子孙后代铭记。谱稿虽成,但纂修者在思想、文化等方面水平有限,难免出现各种差错和遗漏,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欢庆谱成之际,愿我丁字桥杨氏宗亲,既往开来,励精图治,以弘农杨氏两千多年来创造各种辉煌业绩之精神为动力,为本族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振兴奉献智慧和力量。
庚寅年仲春撰于足城

分类: 谱内文章

杨氏三鳣堂

全球杨氏宗亲联谊 敦亲睦族 · 思源报本·宗亲联谊 · 修谱建祠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