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元年(618年)复名通州。三年(620),升为总管府,府领(通州、开州、万州、渠州、南并州、南石州、南邻州)七州辖二十七县。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都督府领(增加邻州、蓬州)九州辖三十六县。
唐贞观五年(631年),废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通州为通川郡,户四万七百四十三,口十一万八百四。辖九县:通川,永穆,三冈,石鼓,东乡,宣汉,新宁,巴渠,阆英。乾元元年(758)复名通州。
五代前蜀(907-925)析渠州置邻州。后蜀(933-965)废邻州入渠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以“四路通达”之意,通州改名达州。真宗咸平四年(1001)达州隶夔州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壁州,明通县(原明通院)改隶达州;熙宁七年,时达州领通川(州治)永睦、新宁、东乡、巴渠、明通6县。
钦宗靖康元年(1126)达州治迁于城东50里捍城山。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置渠州军民总管府,十一年(1274)改置渠州安抚司。十五年,达州隶四川南道宣慰司重庆路;十七年,达州治迁回通川(今通川区)。二十年,罢渠州安抚司改置渠州,还治流江县(今渠县渠江镇)。二十二年,达州改隶夔州路,领通川、新宁2县。
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与其断绝关系,溯三峡而上,占领重庆,自称陇蜀王。两年后,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时达州、渠州属之。随后,湖广黄州府“为庄户者二万三千余户”百姓纷纷投奔明氏政权,以寻求保护,部分移民散居境内。
明洪武年四年(1372)三月,朱元璋派廖永忠率军征讨大夏国,所到之处,大肆屠杀,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路断人稀。同年六月,明氏大夏国灭亡。冬十月,平定“川蜀诸郡县”。六年(1373),朝廷组织大批湖广部分居民(时称黄州人)入今达州市境等地垦殖,插占为业。史称其为第一次“湖广填四川”。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州为县(县级,属散州),隶重庆府。明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改隶夔州府。明代四川分巡道下川东道(驻达州)。
正德十年(1515),为不断加强边远地区管理,开拓川东北山区发展,划出东乡县北境宽乡太平里置太平县(治今万源市太平镇)。注:(含今万源与城口)


杨氏三鳣堂

全球杨氏宗亲联谊 敦亲睦族 · 思源报本·宗亲联谊 · 修谱建祠

© CopyRight 2006-2024, YQES.CN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湘ICP备20230049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