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父廉能公与先祖母潘氏仅诞先父起照公一根独苗,先祖父就英年早逝,祖母被迫改嫁,父亲只好随母下堂。谁知出继后没几年祖母又撒手人寰,父亲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只好回来投靠外祖父母,在外祖父母之荫护下,艰难生存终于长大成人。
民国二十七年,父亲随外祖父在芦洪市做苦力当挑工养家糊口。路遇国民军阀,见父亲身材魁梧体魄健壮,强行将父亲掳去先是充当随军挑夫,日寇侵略湖南时又被充军入伍,后做战英勇升班长直至排长,在军队中锻炼造就嫉恶如仇、善恶分明的性格。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后,父亲借由养伤趁机退伍回到了家乡。
此时先外祖父祖母皆已仙逝,父亲再次孤身一人,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只好暂在杨氏祠堂栖身。在祠堂里,父亲和原配姨母蒋小花生了二子二女。
破四旧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时,杨氏祠堂未能幸免全部拆毁,父亲一大家子人只得搬到向阳组大集体时修建的两间卫生院小土屋里栖居。后姨母不幸逝世,父亲继配我母蒋时花。我母亲原嫁在石子塘村老屋李家组,生有两个姐姐(李玉春、李玉东)也一起来到我家。到杨家后,母亲又先后生下我(家军)和弟家发。
谨借联修第四届《杨氏族谱》之际,为先父立传于此,传予后世子孙铭记。
杨家军谨撰